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

扫一扫打开手机网站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  >   地方  >  

潭头村:这批年轻人,为我们撑住了

发布日期:2020-12-04 来源:

编者按: 今年是“决胜全面小康、决战脱贫攻坚”收官之年,经过8年精准扶贫、5年脱贫攻坚战,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宣告历史性解决,中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。
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,《中国青年》杂志推出《脱贫攻坚 青年力量》专刊,共分为“沿着总书记的足迹——回访习近平到过村庄的年轻人”“山西灵丘、石楼:返乡青年创业记”“乡村振兴,徐徐展开的青春”“脱贫攻坚中的青年力”“小康生活的幸福读本”五个版块。全方位、多角度讲述了“决胜全面小康、决战脱贫攻坚”中的青年故事。
从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,从曾经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到革命老区贵州遵义花茂村……这些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村庄,青年们发展得怎样?回到山西灵丘、石楼的年轻人又在怎样创业?脱贫攻坚中的青年贡献度几何?那些立志乡村振兴的青年们,正在如何展开他们的幸福读本?从即日起,《中国青年》杂志全媒体推出“脱贫攻坚 青年力量”专栏及系列报道,我们且行且听且看。

 “沿着总书记的足迹——回访习近平到过村庄的年轻人”系列报道②

2019年5月·江西赣州潭头村:这批年轻人,为我们撑住了

@文/《中国青年》杂志记者 宋泽宇 

2020年9月22日一大早,潭头村已经人头攒动,村口小广场的舞龙舞狮表演吸引了大批村民驻足,后方不远处是一个大型舞台,表演者逐渐聚集起来,随着一辆辆满载乘客的大巴缓缓驶入,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分会场的活动即将正式开始了。 潭头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,一进入村口,就能看到格外醒目的标牌——“于都县梓山潭头富硒蔬菜产业园”。2019年5月20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于都县,实地考察革命老区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发展情况,他深情地说:“我这次来江西,是来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,看看乡亲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,老区能不能如期脱贫摘帽。”

潭头村农民丰收节 

“总书记来时特意叮嘱我们‘要把富硒品牌做起来’。”站在潭头村活动现场的示范蔬菜大棚前,驻村第一书记肖桂花说:“现在,很多人大老远来到这里,就为了尝一尝我们的富硒蔬菜,我们的富硒产品质量高,不仅能卖上好价钱,而且销路也不愁了。” 

潭头村所处的赣南地区山水怡人,历来有“脐橙之乡”“稀土王国”的称号,同时,赣州市拥有富硒土地1035.6万亩,属于富有硒区。近年来,在赣州市农业农村局的推动下,这片土地不断加强对硒资源的保护与开发,大力发展“富硒”产业。这一趋势下,潭头村先后建起了富硒葡萄基地、百香果基地、富硒大米基地、万亩蔬菜基地等多个特色产业基地,“富硒蔬菜”成了这里的“明星产品”,同时,也为潭头村的百姓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变。 

没有产业支撑,脱贫是长久不了的 

2016年,梓山镇开始建设万亩蔬菜产业园,为赣州提供菜篮子工程服务。而传统种植业中,农户们手里的土地有限,一次收成不仅耗时长、隐患多,也无法保证每家每户都有充足的劳动力。要做好这样大规模、高质量的生产,就要把蔬菜的产业化做起来。

 以潭头村为例,2017年,村里成立了专业种养合作社,改变传统种植模式,流转农民承包的土地,通过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和贫困户”的发展模式,扶植农业产业化。

 一开始,村民们心里是有顾虑的。他们担心土地租给别人以后,没有收入来源了,也担心这个产业如果做不成功,以后再恢复起来就比较麻烦。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,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地做工作,白天做不通,晚上再去做,向大家仔细讲解扶贫政策,用了20多天时间,流转了全村的800亩土地。 

建立起蔬菜大棚,打造富硒产业的同时,潭头村也开始尝试开展乡村旅游,在蔬菜大棚中加入采摘项目。前期,村民可以以务工的形式在大棚里跟着专家学习科学种植,慢慢学会后,合作社租下大棚,给农户免费种植实践的机会。贫困户张忠华种了香瓜,加上采摘项目,每年收入能达到八九万元。

潭头村的蔬菜大棚 

今年农民丰收节,来村里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,潭头村又开办了富硒食堂,请农户来做厨师和服务员,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。

 过去,潭头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,这些年,他们已全部参与到村里富硒产业的发展,实现了真正的全村脱贫。 

如果你现在来到潭头村,很难再把这里和“贫困”联想到一起。从村口向里面走,会看到一大片绿油油的水稻示范基地,两旁有宽阔的大路、排列整齐的大棚,最里面的居民区绿树成荫、小桥流水、白墙灰瓦,颇有江南水乡的意味。

村民孙观发家做起了超市和民宿,一天的营业额就有近5000元。慢慢地,潭头村已经开设民宿100多间,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和管理,去年,这里旅游业的附加产值已经达到300万元。

 “有了产业,就能解决就业问题。村民们拿到土地流转金的同时,还能入股合作社,参与到具体工作中。能就业,就有收入了,不用出门打工,能在家门口赚钱,还能照顾家庭,一举多得。”肖桂花说,“这些年做脱贫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,我们的贫困户要脱贫,一定要有产业的支撑,没有这个支撑,脱贫是长久不了的。” 

扶贫也是在创业

现在,梓山镇已经建立起万亩富硒蔬菜基地、水稻基地、山茶油基地和大约6000亩脐橙基地,基本实现了产业带动脱贫。“清零一达标、两不愁、三保障方面的问题,实现顺利脱贫是前期的主要任务”,于都县梓山镇党委副书记陈聪表示,“今年4月26日,于都县成功实现了脱贫摘帽。目前,我们一方面要落实好‘四不摘’要求,持续做好帮扶工作;另一方面,我们更加注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,通过进一步做大做强我们当地的产业,持续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。” 

2018年,陈聪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毕业,进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能源储备司工作,去年10月,他来到于都县挂职扶贫。“朴实热情”是陈聪刚刚接触扶贫工作时,对村民们的第一印象。在江西,“老表”是对同省老乡的亲昵称呼,陈聪刚开始走访,每到一个农户家里,他们都会热情迎接,泡茶倒水,有的甚至端出自家酿的红薯酒、糯米酒,“你喝了之后,他们就会很高兴,觉得是自己人来帮助他们扶贫了,亲切地叫你‘老表’,会跟你敞开了聊。” 

之后每天早上8:00,陈聪都会准时到村部开扶贫会,讨论解决本村帮扶遇到的问题。一个贫困户家因受疫情影响劳务收入不稳定,要如何帮助?另一个贫困户家里需要一台轮椅,该怎么办?还有农户家的屋顶下雨天会渗水,要怎么处理?一个边缘户家里有人患了大病,要如何增补帮扶措施?……这些都是他每天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。

陈聪(左)扶贫工作留影

 “去年年底,脱贫攻坚进入决战阶段,当时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上户,一天开三次帮扶会,早上开部署会,午餐时再碰个头,晚上结束前再开研判会,叫“三段式”帮扶。这样就把贫困户家里的问题摸得非常清楚,有的村民家里没有衣柜,衣服塞在纸箱子里,帮扶干部看了,就主动提议给他装衣柜;有的家里厨房不太干净,卫生意识还比较差,帮扶干部就抽时间帮他们打扫卫生。”陈聪说,“每个贫困户的情况不一样,我们的工作就要因户施策、因人施策,让贫困户、边缘户,包括村里的其他农户,都能得到及时的、精准的帮扶。” 

帮扶干部上户工作时,也会对照政策明白卡,为贫困户梳理已经享受到的政策措施。“虽然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够逐项地把具体政策说出来,但他们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帮扶干部付出的真心和努力,也能感受到生活条件的明显改善。”

 在陈聪看来,扶贫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创业,他说:“真心实意为‘老表们’排忧解难,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,始终是扶贫的宗旨之义。扶贫工作也迫切需要创业精神,只有发展扶贫产业,为当地创造并且留住更多价值,才能为脱贫注入持久动能。”

 “电影《邓稼先》里有一句话:我愿隐姓埋名,以身许国。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,当时我就想,能不能为祖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一点自己微薄的力量。”陈聪说,“来到这里参与扶贫工作,就是我自己喜欢和愿意做的事,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,是多少收入也不一定能换来的。” 

种好地是有前途的 

说起脱贫攻坚,潭头村是江西省的突出代表之一,它所处的赣州地区既是革命老区,也是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。从脱贫人口来看,江西省原有贫困人口约300万人,其中,赣南约有115万,占江西省贫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;从贫困县、贫困村数量来看,江西省共有贫困县24个,贫困村2900多个,赣南占有贫困县11个,贫困村932个。赣州市扶贫办公室党组成员、副主任钟小春表示:“这么看来,说我们是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,一点都不为过。经过这么多年大家的共同努力,现在,我可以肯定地说,我们历史性地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,同时,也接近消除绝对贫困了。” 

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,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消除贫困、改善民生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,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,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。11月29日,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》发布。此时,赣州的扶贫工作已经开展了三年。 

产业扶贫是第一要务,赣州制定了“五个一机制”,即选准一个产业、打造一个龙头、建立一套利益链接机制、扶持一笔资金、建成一套服务机制。

 “一个产业发展的过程是不容易的,”钟小春说,“对于贫困户而言,发展什么是没有概念的,他们怕选不准,不但发展不起来,而且有风险。所以,我们把‘选准产业’放在第一位。” 

“我们对职业菜农、职业农民的培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,把他们当作人才引进,有安置费、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保障措施。这么久以来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,农业主体精英化很重要,一个懂技术、懂市场的职业菜农,能够带动一批人。我们也希望农户能够感受到,种好菜、种好地是有尊严、有前途的。”

 潭头村示范稻田 

农业产业化带动脱贫的同时,就业帮扶也是脱贫工作的重要一环。赣州的许多产业园区里都设置了扶贫车间,专门为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,进入车间工作的务工人员子女也可以在园区里上幼儿园。同时,政府也在乡村中设置了福利车间,为还有劳动力的老、弱、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,“有人领到工资的时候说,一直以为残疾了,这辈子就废了,没想到自己还能赚钱。”钟小春说,“这对精神扶贫方面起到很关键的作用。精神扶贫是脱贫的内生动力源泉,如果没有内生动力,给再多的钱也没有用。” 

在赣州地区,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占总贫困人口的30%,解决了就业,也要关注农民的健康问题。“老百姓最怕的就是生病,所以我们下了大力气,给110多万贫困户每人购买了商业补充保险,让他们的医保报销比例达到90%。能看得起病,就不会有一病返贫的风险。”

 同时,自2012年起,赣州市成立了土坯房改造办公室,到2015年,改造了60多万户土坯房,让300万人住上了安全房,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的生活环境。

 脱贫攻坚以来,扶贫办公室跑遍了辖区内20个县区、286个乡镇、3000多个村子。“我们一共有23个人,其中13个是‘90’后,可以说这些年来,年轻人吃尽了苦头,付出了很多。” 

驻村第一书记的小孩出生后就进了保温箱,当爸的却没时间去看一眼;社会扶贫科科长的小孩出生第二天,他就和老婆说要上岗工作了;财务科科长是从办公室推进产房的……

 “这个团队走遍了乡村的角落,去了最偏远、最贫穷的地方,对于工作,我应该感到很知足,感谢这批年轻人为我们撑住了。”钟小春表示,“青年力量在这里发挥得很好,脱贫攻坚这场硬仗,我们有信心、有力量,打得赢、打得好。”

值班编辑:农村青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