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

扫一扫打开手机网站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  >   地方  >  

糖画父子:以勺为“笔”、以糖为“墨”

发布日期:2021-04-01 来源:

原载于《农村青年》2021年第1期
文/高 建

糖画,就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,可观可食,民间又称“倒糖饼儿”“倒糖人儿”等。其工艺起源于明代的“糖丞相”,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。2008年,成都糖画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在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民国风情街,有这样一对父子:父亲自17岁起学习糖画,至今已制作糖画近30年;现在,儿子也爱上了这门手艺,与父亲并肩走在非遗传承的这条路上。他们就是余建康、余明父子。

图片余建康为游客制作糖画

冬日暖阳下,在安仁古镇民国风情街的入口,余建康、余明父子同往常一样,相距5米各自摆上摊位。一个炉子,一锅糖稀,一把勺子,一块石板,就是父子俩制作糖画的所有工具。

古镇人来人往,总有游客三两结伴,驻足停留。此时,父子俩会用勺子舀起锅中的糖稀,以勺为“笔”、以糖为“墨”,用腕力带动勺子前行,肆意挥洒在光洁的石板上,或提、或顿、或放、或收,行云流水,一气呵成。随着糖液缕缕洒下,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、龙马猴蟹等形象便呈现在众人面前。尤其是威风凛凛的游龙和绚丽多姿的彩凤,更是令人拍案叫绝。父亲余建康表示,一到周末和节假日,他们都会摆摊,让游客在领略古镇风景的同时,也能感受民间技艺的魅力。

图片糖画作品:立体玫瑰

余建康自小喜爱糖画。“小时候,我最喜欢围在糖画师傅身边看他制作糖画。”17岁那年,他跟着表哥学习糖画技艺。在学校周围、集市上、庙会中,总会看到糖画艺人们的身影,余建康也是其中的 一员。“在学习糖画三个月后, 我就挑着担子出摊了。我赶过庙会、摆过集市。那会儿的糖画除了能给大家带来欢乐,也能挣钱。”余建康说。

图片糖画作品:立体花篮

为了制作好糖画,余建康积极主动地向优秀的师傅取经,还坚持上网观看视频练习。多年的磨练让他的糖画技艺愈发精湛。但随着新奇的事物越来越丰富,余建康的同行却越来越少。“包括表哥在内的很多师傅都已经转行不再制作糖画了,也有部分师傅将糖画带进餐厅,变成了菜品的配角。”余建康表示,虽然自己也收到过省内外各大饭店的邀约,但他还是想留在古镇里,让更多的人能够看见糖画,喜欢糖画。这已不是为了生计,而是希望把糖画的“足迹”继续留在世人印象中。

图片余明独立完成糖画制作

多年来,余建康的举动让儿子余明看在眼里,也记在了心上。17 岁那年,余明正式向父亲提出希望学习糖画制作,这让余建康十分欣喜。“其实我也有意让小明学习糖画,但他应该有自己的选择,我不能强求。”余建康笑言 :“他能够主动提出学习糖画,我真的非常高兴。”

“虽然我的糖画技艺已达到出摊水平,但向父亲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,立体花篮、玫瑰我还要再加强练习。”余明说 :“我希望以后也能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我的下一代,继续把这个糖画传承下去。”

如今,糖画已成为安仁古镇重要的文化成员,与古镇一起迎来送往着络绎不绝的游客,让历史的故事人人知晓,让文化的符号代代相传。 

来源:根据学习强国平台报道摘编

值班编辑:农村青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