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

扫一扫打开手机网站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  >   原创  >  

一凡读字丨赵钱孙李,周吴郑王,今天我们说“王”

发布日期:2024-01-27 来源:动静原创

      《诗经·小雅》:

       溥(普)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

       翻译成白话文就是,以天下之大,都是“王”需要为之负责的。潜台词就是,不要把自己的责任,推卸给别人。由此看来,“王”不仅霸气,还非常有担当。

       那么,“王”是谁?什么样的人才能称“王”?“王”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?

图1:“王”字甲骨文的写法

       先来看看“王”字甲骨文的样子(见图1),它就像一个倒置的唢呐或者冲锋号,经历了从实物象形到线条化的演变。但商朝时是没有唢呐或者冲锋号的,那“王”又是什么呢?

       甲骨文作为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,受工具和材料的限制,所刻出来的文字大都是简略的线性。而和甲骨文同时代的甲金文,则是铸在器物上的文字。浇铸青铜器需要先做模具,因此,可以对象形字进行精雕细刻,这就给我们研究文字的初形提供了很好的参照。

图2:“王”字甲金文的写法

       从“王”字的甲金文可以看出(见图2),“王”是一个“钺”的样子。

     “钺”是一种像“斧子”形状的兵器,它又和“王”有什么关系呢?

      《诗经·商颂》:

       武王载旆,有虔秉钺。如火烈烈,则莫我敢曷。

       是指,武王兴师扬旗亲征,威风凛凛手持斧钺。进军如同熊熊火焰,没有敌人敢于阻截。

       其实,“钺”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。人们将石头磨成带刃的圆片,捆绑在木柄上,就可以进行劈砍。由于钺威力大,后来演变成为了武器。最后,成为权力和威严象征的礼器,多为酋长、部落首领所占有。在祭祀祖先或进行重大活动时,部落首领手持石钺舞动,以示庄重威严。

图3:距今约7000-5000年的石钺

       2011年,在山西羊头山炎帝祭坛附近山坡,发现了距今约7000-5000年的石钺(见图3)。

       后来,古人制作了玉钺,比实际用的石钺个头小,上面刻有精美纹饰。玉钺在夏朝二里头遗址、良渚文化遗址都有发现,是古代象征权力的瑞器。

       夏商周时期,还制作出了青铜钺。这一时期,钺的地位非常重要,大钺是当时处决犯人时,砍头的刑具。同时,也是王权和兵权的象征。相传,商汤伐夏桀时,“汤自把钺,以伐昆吾,遂伐桀”(《史记·殷本纪》)。武王克商之时,周武王在牧野会合诸侯盟誓,发表战前动员讲话的时候就手持一把金灿灿的大铜钺。

图4:甲骨文“王”字不同时期的写法

       再看一下甲骨文“王”字不同时期的写法(见图4),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,它是如何从“钺”的象形一步一步变为“三横一竖”的。

       春秋战国时期,铁器开始广泛使用。到了汉代,青铜器逐渐被取代。汉代以后,斧钺开始分家,铁斧代替钺,成为了砍头的刑具和作战破甲的兵器。钺则退出了实际使用功能,成为专门象征王权的重要的礼器,只有贵族和官员才能使用。所以,“王”就代表王族,王族的后代也就以“王”为姓了。

图5:“王”字金文的写法

       从金文“王”字的写法可以看出(见图5),前期的“王”还带有钺的痕迹,后期的就变成三横一竖了。

图6:“王”字小篆的写法

       汉代官员出行时,仪仗队里需要配备钺车。汉代到唐代,皇帝出行的仪仗队里也都有钺车,这时钺车中使用的是黄钺。皇帝为了表示自己对某个大臣的信任,会赐予其黄钺,以此暂代皇帝行使权力。唐代以后一直到清代,钺都还是代表了皇权,由皇帝的仪仗队手持斧钺,作为专用的仪仗用具。

图7:“王”字字体的演变

       相传,周灵王有位太子,名姬晋,字子乔,性情耿直,直言敢谏。因惹怒了周灵王,被废为庶民,贬到太原居住。太子晋的祖上为周天子,因此,人们便称他们家为“王家”。此后,太子晋的后代就以“王”为氏,这就是“王姓”最早的来源。


    值班编辑:赵士勇